找到相关内容76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二)

    超越死亡的答案,真是辛苦至极。  就这样,喜见在宇宙各处寻找答案逾人间23亿多年,依旧一无所获。  “佛法难得”确实真实不虚啊。  最后,活过了化乐天的800多岁后,喜见转生到了他化自在天。  比孙悟空...摩天国的公民们只有在精神方面对死亡本身的痛苦,能量身体上的病苦极其细微——没有哪个神灵会明显地感觉到。当然,这是和下界生灵比较,如果和更高层次的上界天神们相比,不免被看作还有明显的病态和病苦。  喜见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4544068.html
  • 涅槃之后的境界

    所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 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瞋恨分别的存在。简单的说:涅槃是泯除人我关系...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事实上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

    星云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65344983.html
  • 超度——飞越苦海

    ,牵着他的手,一起来认真学佛,觉悟人生,为他尽最后的「效劳」和关怀,也可以趁机弥补今生曾经错过、辜负的情义,让我们将今生难得为眷属的深情厚爱凝聚成一股无比的动力,去超越死亡的威胁,彼此皆自在!  同时...海底吸水石之名。在此石下有无间地狱之火气,所以此石常焦热;观佛经五曰:「从阿鼻地狱上冲大海沃焦山,下大海水渧如车轴计。」众生犹如此吸水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佛独「超度」之,故名「度—— 沃焦」:超越欲望...

    黄威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049306.html
  • 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

    第45页。)不管道家与道教强调人如何顺应自然,但他们梦想超越死亡而长生不老这一点,是经不起现实实践检验的。小乘佛教虽也讲天堂,但它引导众生走向的是悲壮的“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注:僧肇:《肇论?涅槃...了一个固定的结构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这正是他的禅观念佛与山水文学创作熔冶于一炉的结果。  四  弥陀净土思想的另一个魅力是它以积极、乐观、向着未来的人生态度而面对死亡问题,这是中国传统...

    普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349551.html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圆成,以一种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⑧]。儒家崇尚生命,热爱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便对死惟恐避之而不及,相反,当面临生死与仁义、生死与名节之间的重大抉择时,儒家会毫不犹豫地...  导 论   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无论贫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050998.html
  • 佛光教科书:《佛教的真理》(2)

    能够正见佛道永恒,就能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就不会产生拨无因果的断见,进而修善止恶,终而达到涅槃的境界。   □又作三恶道、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趣生之处。   □指地狱、饿鬼、畜生、人...  十二因缘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法是直线的,依佛教的因缘法来看,生命是“无始无终”,是圆形的。一个人除非能够证悟解脱,否则一期生命结束,死亡的只是肉体,生命将随着业识继续流转,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351964.html
  • 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自我沉沦概念之比较与评论

    (II`sa)观点的提出,进一步确立至上(the Ultimate)或实有(the Being)的绝对一元观念,主张绝对的实有超出二元---无知与知识。唯有渡过无知及二元性,人才可超越死亡而获得不朽。...),亦即此自我为万物的最内在之恒常实在本质及本源。而此种自我学说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心灵及精神层面,以及由醒、梦及熟眠状态,依次由外而内剖析且逐次超越所得出的绝对精神主体的恒常本质论。它偏重宇宙中心论...

    林煌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2052384.html
  • 《生命的终极关怀》之临终关怀(2)

    面临人生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事实,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寻求解脱,超越死亡,并非一定要以延长寿命或苟延残喘为目标。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他们度过此一生离死别的时刻。因此,佛法对...  六、分担情绪,纾解忧愁   大部分病情渐走下坡的末期病患,只要意识清楚,就必然知道自己已濒临死亡,因为自己的身体会传达讯息。许多临终关怀的经验让我相信,每位病人对于自己即将死亡,比任何人都清楚...

    释信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61654043.html
  • 妙华法师:《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题外别谈

    我们不能够超越死亡,那么我就及时行乐吧!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珍惜生命类。这种人也看到了人生非常短暂,人的生命如草上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由此这类人就去珍惜生命,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功成名就,希望以一生的...享乐的,实质上它反映了人对空和死亡的恐惧,其本质和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因此,按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后一种类型的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丰功伟绩,从而留芳百世,这样的人从历史上到今天...

    妙华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0162354.html
  • 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

    本质上即是对“彼岸”世界、超越性的存在的一种解释模式。可见,现代人要提升生死的品质,必须要宗教的参与。  总之,世间每一个人无不都在“生”,故有了“生”之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世间之人又无不面临死亡,故而...中介。我们都沐浴在上帝之爱中,我们可以从罪恶中超拔出来,迈向新生,超越死亡而获得永恒的生命。于是,世俗之“死”给人们带来的一切恐惧、悲哀、痛苦,都溶解于基督的大爱之中。所以,人类再也不必怕死,神圣的...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3562964.html